健全社区治理法治化的建议

健全社区治理法治化的建议

   舟山市地方立法研究中心


近期新冠肺炎来势汹汹,在疫情防控过程中,社区出现了大量违反法律程序、侵犯人身权利等现象。法治是维护人民生命健康的最后一道防线,需要从法治层面规范。因此针对如何更好的健全社区治理法治嵌入,完善社区治理机制,提出如下六点建议。

一、 完善社区法律体系,巩固社区治理法治化的基础

1.制定社区治理的综合性立法并做好配套立法工作。社区治理法治化首先是社区治理的法制化。当前疫情防控正处于关键时期,针对目前社区治理中存在的问题,首先,立法机关应当考虑尽早制定一部社区治理的综合性立法并做好配套立法工作,在法治轨道上统筹推进各项防控工作,保障疫情防控工作顺利开展,同时不断提高社区治理立法的体系性和完备性。

2根据社会发展变化及时地进行相关法律法规的立、改、废工作。这样相关立法才能够适应社会的需要,从而解决部分社区治理措施合法性难的问题。比如根据目前疫情情况制定调整社区文明公约,规范居民个人行为;进一步完善疫情防控期间外来人员流动管理等等。

3处理好社区治理“硬法”、“软法”及“民间法”之间的关系。有效处理好法律、法规、规章与市民公约、村规民约、公序良俗之间的关系,引导居民群众和基层社会组织从实际出发制定本群体、本组织的自治公约。

二、强化制度创新,为社区法律服务提供制度保障

制度创新路径是社区法治化建设的关键路径。社区法治化建设是旧规则不断消逝、新规则不断出现的制度变迁过程,为适应社区法治化建设的深入,需要在如下制度方面做出创新和完善。

1.创新协同参与制度。确立基层自治组织、私营企业、非营利组织、志愿者等在社区治理法治化中的地位和参与渠道,为社区实现多元共治提供制度保障。正是因为多元主体的协同参与,此次疫情防控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效,目前多地新冠肺炎病例保持零增长。

2.建立权力清单与责任清单制度。权力清单用以规范基层自治组织的权限范围,同时也为社区工作者开展社区活动、创建居民公约提供合法性。责任清单用以保障社区法律服务质量,防止基层自治组织之间相互推诿扯皮、推卸责任。有利于理顺社区职权事权,方便公众办事。

三、探索社区协商新模式,提高社区居民依法自治能力

1.组织建设区域化,夯实社区协商基础。构建区域化党建工作体系,如建立社区“大党委”体制,吸纳不同单位党委作为兼职委员。将共驻共建、在职党员进社区活动相结合,构建起内外资源有效整合、各方力量联手推动的有效机制。此次疫情,党员就日夜投身在防控一线,成立党员疫情志愿服务队,在各个社区开展验证健康码、测量体温、登记信息、抬杆放行等工作。

2.居民自治规范化,提升民主协商水平。完善组织体系,指导协调成立业主委员会,为规范小区管理提供组织保障。建立议事会,听证会、协调会等制度,不断形成民主决策、协商共治的局面。

3.参与主体多元化,提升社区协商层次。加强与专业社会组织的合作,以党支部为载体,整合辖区资源,以社区居民兴趣为切入点,培育社区居民自组织,逐步探索形成基层党组织引领下,以社区自组织为载体,多元主体参与式协作的社区治理新模式。正如此次新冠疫情中,党员、机关干部、志愿者、物业、企业等多元主体积极投身防疫一线,坚决打赢这场全民防控战役。

四、増加社区治理的法治资源投入

1.增加社区治理法治建设资金投入。社区治理法治化是需要投入和财政支持的,治理中没有足够的法治资金投入,就保障不了法治所需要硬件设施。政府财政应加大对社区法治建设资金的投入,财政资金倾斜,社区治理法治化所必须的资金专款专用,由社区自治组 织自行决定其使用社会捐赠也可作为一种补充法治投入的方法 动员社会各界的力量,积极引导社会资金促进社区治理法治化。面对这次的新冠肺炎,扎实做好疫情防控工作,确保各方面工作有序推进,也离不开社区法治资金的有力保障。

2.加快社区治理法治人才队伍建设人才是强化法治建设的根本,首先要努力挖掘现有社区法治人才,发挥社区自身人才优势。其次通过多种优惠政策的吸引,将具备专业法律知识的人才引进到社区内部,强化待遇保障完善薪酬体系,奖励机制,注重后续教育培训机制。从而不断提高法治人才专业水平和素质,优化法治人才队伍,提升社区治理法治化水平。新冠肺炎疫情突发,诸多矛盾交织叠加,各种风险挑战接踵而至,社会治理愈加艰难,加快社区治理法治人才队伍建设在此时显得更加紧要。

3.完善社区治理法治文化基础设施。社区治理法治基础设施建设是进行社区治理的物质载体,是社区开展各项工作的硬件设施。重视社区法治基础设施建设,把社区法治基础建设当作各个治理主体工作的落脚点,最大限度地给予财政支持和政策保障;创新多种基础设施建设形式,改造现有设施、与其他社区协商共有、购买等,解决社区治理法治化基础设施缺乏问题,实现社区现有法治基础设施的合理化使用。

五、利用法治教育路径,提升社区治理法治化能力

1深化社区普法。法治的生命力在于法律得到规范的执行、法律的权威得到普遍的信服、法律精神深入人心、法治的思维和习惯为人民所有。因此,必须推进法治力量下沉到社区,法律资源下沉到社区,深化社区普法。引导居民树立自觉守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靠法的理念。

2提升社区执法者素质,建立一支懂法、守法善于用法的基层执法队伍。这次疫情防控工作中,有些地方采取了一些强硬的措施,如挖路、断路防止外界车辆进入,砸烂麻将桌阻止聚众等行为。虽然这些做法的出发点是严防严控,但是这破坏了社会正常秩序,是基层治理的不良示范。对于基层治理来说,“法治”是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应当培养法治思维,树立法治观念,让社区执法者懂法、守法、用法,不断提高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解决问题的能力。

3塑造以遵纪守法为荣、以违法乱纪为耻的社区法治文化。将法律规范从外在的刚性约束转化为公众内在的道德认同,法治与德治相结合。法治精神和规则意识的普遍形成是社区自治的基础,法治与自治彼此共生

六、加速智能社区建设,推进社区治理法治化走向现代化

1探索科学技术,为基层提供决策参考和治理应用。技术路径是推进社区法治建设的众多路径中最具潜力的路径,强化科技支撑,并不只是强调科学技术创新,要更加注重科学技术为基层提供决策参考和治理应用。拿这次疫情防控来说,全国很多地区的街道社区在统计居民身体健康、个人行程、有无接触史等情况时,就是通过手机完成的,居民用手机扫描二维码,填写数据,后台自动生产统计表格。这在当今并非尖端科技,但这项技术的应用节省了大量的人力,避免了接触感染,提高了工作效率。今后还应当更有效地利用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增强新时代社会治理的执行力,提高处理应对日益复杂多变的社会事务的能力。

2关注个人信息泄露、技术排斥导致的法治服务分配不公等隐患。科技日益成为基层治理的重要手段,但是数字化新媒体的运用也存在一些诸如个人信息泄露、技术排斥导致的法治服务分配不公等隐患,信息化、智能化、易操作的新技术路径还需要进一步的开发与完善。





上一条:充分发挥立法在乡村振兴中的保障和推动作用

下一条: 高质量立法推动舟山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路径研究

关闭